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成本怎么確認?

2018-11-12 10:07 來源:網(wǎng)友分享
4509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成本怎么確認,具體的操作內容是較少的,但要理解這一過程就要需要了解不少內容,有三個點很重要,咱們簡要說說,如果有不充實的地方,大家可以咨詢。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成本怎么確認

企業(yè)會計準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解決了以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方式換人換出資產成本確定和損益確認問題。其核心的變化是判斷交換是否具有商業(yè)實質且同時引入“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針對不同情況提出了相應的成本確認規(guī)范。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通常以補價占整個資產交換金額的比例低于25%作為參考。支付的貨幣性資產占換入資產公允價值(或占換出資產公允價值與支付的貨幣性資產之和)的比例,或者收到的貨幣性資產占換出資產公允價值(或占換入資產公允價值和收到的貨幣性資產之和)的比例低于25%的,視為非貨幣性資產交換,適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準則;高于25%(含25%)的,視為以貨幣性資產取得非貨幣性資產,適用其他相關會計準則。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是指交易雙方主要以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長期股權投資等非貨幣性資產進行的交換。該交換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貨幣性資產(即補價)。

一、換入單項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分析

(一)具有商業(yè)實質的單項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同時滿足“該項交易具有商業(yè)實質,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均能可靠計量”兩個條件的,應當以公允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此時應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作為確定換入資產成本的基礎,但有確鑿證據(jù)表明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更加可靠的除外。若未發(fā)生補價:換人資產的成本=換出(換人)資產的公允價值+(本方換出資產,下同)應支付相關稅費。發(fā)生補價的,應分別情況進行處理。支付補價的,換入資產成本加收到的補價之和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加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之和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換入資產的成本=[換出(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支付補價]+(本方換出資產,下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收到補價的,換人資產成本加收到的補價之和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加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之和的差額應計入當期損益;換入資產的成本=[換出(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一收到的補價+(本方換出資產,下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

(二)不具有商業(yè)實質的單項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若未發(fā)生補價,換人資產的成本=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不確認損益)。發(fā)生補價的,應分別下列情況處理。支付補價的,應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加上支付的補價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不確認損益;換入資產的成本=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支付補價)+應支付的相關稅費。收到補價的,應當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減去收到的補價并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不確認損益;換人資產的成本=(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一支付的補價)+應支付的相關稅費。

二、換出單項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分析

(一)具有商業(yè)實質的單項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若未發(fā)生補價:換出(入)資產的公允價值一換出資產的價值≥計入當期損益。發(fā)生補價:支付補價的,{[換出(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支付的補價]+應支付的相關稅費}-(換出資產賬面價值+支付的補價+應支付的相關稅費)≥計入當期損益;[換出(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一換出資產賬面價值]≥計入當期損益。收到補價的,{[換出(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收到的補價+應支付相關稅費]+收到的補價}-(換出資產賬面價值+應支付相關稅費)≥計入當期損益。

(二)不具有商業(yè)實質的單項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應以換出資產賬面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人資產的成本,不確認損益。若未發(fā)生補價,不確認損益。發(fā)生補價,支付補價或收到補價,也均不確認損益。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成本怎么確認

三、多項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一)換入多項非貨幣性資產的成本確認

在確定各項資產的成本時,會計上明確了如何“對換入資產的成本總額進行分配”(換人分具有商業(yè)實質和不具有商業(yè)實質兩種情況)。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同時換人多項資產的,在確定各項換入資產的成本時,應分下列情況處理:

(1)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具有商業(yè)實質,且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的計量,應當按照換人各項資產的公允價值占換入資產公允價值總額的比例,對換入資產的成本總額進行分配,確定各項換入資產的成本。

(2)非貨幣性資產不具有商業(yè)實質,或者雖具有商業(yè)實質但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應當按照換人各項資產的原賬面價值占換入資產原賬面價值總額的比例,對換入資產的成本總額進行分配,確定各項換人資產的成本。

(二)換出多項非貨幣性資產的成本確認

換出資產為存貨的,應作為銷售處理。按收入準則的規(guī)定,以其公允價值確認收入,同時結轉相應的成本。換出資產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換出資產公允價值和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營業(yè)外收入或營業(yè)外支出。換出資產為長期股權投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計人投資收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原在資本公積中確認的前期公允價值變動,也應當一并轉入投資收益。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成本怎么確認為會計學堂整理,一般解釋一個問題,需要拿出自己論據(jù),這樣才足以說服人,本文的內容是否說服你了呢,如果你還有疑惑,咨詢答疑老師是個好選擇。

還沒有符合您的答案?立即在線咨詢老師 免費咨詢老師
相關問題
  •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用存貨換入非貨幣性資產,按照收入準則處理,為什么換入資產成本用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確認收入,而不是用存貨的公允價值確定呢?

    你是換出存貨,等于出售了存貨,所以按收入準則。 換入存貨才是用存貨的公允價值確定的

  •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確認和計量原則

    依據(jù)《企業(yè)會計準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第三條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應當以公允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一)該項交換具有商業(yè)實質; (二)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 換入資產和換出資產公允價值均能夠可靠計量的,應當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作為確定換入資產成本的基礎,但有確鑿證據(jù)表明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更加可靠的除外。 第六條未同時滿足本準則第三條規(guī)定條件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應當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不確認損益。 第七條 企業(yè)在按照公允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成本的情況下,發(fā)生補價的,應當分別下列情況處理: (一)支付補價的,換入資產成本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加支付的補價、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之和的差額,應當計入當期損益。 (二)收到補價的,換入資產成本加收到的補價之和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加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之和的差額,應當計入當期損益。 第八條 企業(yè)在按照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成本的情況下,發(fā)生補價的,應當分別下列情況處理: (一)支付補價的,應當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加上支付的補價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不確認損益。 (二)收到補價的,應當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減去收到的補價并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不確認損益。 第九條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同時換入多項資產的,在確定各項換入資產的成本時,應當分別下列情況處理: (一)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具有商業(yè)實質,且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的,應當按照換入各項資產的公允價值占換入資產公允價值總額的比例,對換入資產的成本總額進行分配,確定各項換入資產的成本。 (二)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不具有商業(yè)實質,或者雖具有商業(yè)實質但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應當按照換入各項資產的原賬面價值占換入資產原賬面價值總額的比例,對換入資產的成本總額進行分配,確定各項換入資產的成本。

  • 以存貨換其他非貨幣性資產,是屬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但是書上又說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不涉及換出資產為存貨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如何理解這個“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不涉及換出資產為存貨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到底以存貨換其他非貨幣性資產算不算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那可能是對方的資產,不屬于非貨幣性的(比如應收賬款)。這樣,就不能稱為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了。 不過,會計處理,還是按銷售等處理的哦

  •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怎么認定

    貨幣性資產,是指企業(yè)持有的貨幣資金和將以固定或可確定的金額收取的資產,包括現(xiàn)金、銀行存款、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jù)以及準備持有至到期的債券投資等。非貨幣性資產是指貨幣性資產以外的資產。非貨幣性資產有別于貨幣性資產的最基本特征是,其在將來為企業(yè)帶來的經濟利益,即貨幣金額,是不固定的或不可確定的。例如,企業(yè)持有固定資產的主要目的是用于生產經營,通過折舊方式將其磨損價值轉移到產品成本中,然后通過產品銷售獲利,固定資產在將來為企業(yè)帶來的經濟利益,即貨幣金額,是不固定的或不可確定的,因此,固定資產屬于非貨幣性資產。資產負債表列示的項目中屬于非貨幣性資產的項目通常有:存貨(原材料、包裝物、低值易耗品、庫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資、委托代銷商品等)、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性房地產、固定資產、在建工程、工程物資、無形資產等。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一般不涉及貨幣性資產,或只涉及少量貨幣性資產即補價。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準則規(guī)定,認定涉及少量貨幣性資產的交換為非貨幣性資產交換,通常以補價占整個資產交換金額的比例是否低于25%作為參考比例。也就是說,支付的貨幣性資產占換入資產公允價值(或占換出資產公允價值與支付的貨幣性資產之和)的比例、或者收到的貨幣性資產占換出資產公允價值(或占換入資產公允價值和收到的貨幣性資產之和)的比例低于25%的,視為非貨幣性資產交換;高于25%(含25%)的,視為貨幣性資產交換,適用《企業(yè)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等相關準則的規(guī)定。

  • 支付的補價/(換出資產公允價值+補價)小于25%,就是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反正是貨幣性資產交換。兩者的處理區(qū)別是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你換出資產不需要確認收入,直接賬面價值結轉,貨幣性資產交換,你換出的資產需要確認收入。老師,我這樣理解對嗎

    你好;? ? ?是的; 比如說 : 以賬面價值計量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換入資產按照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計量   借:庫存商品/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倒擠)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庫存商品/固定資產清理/無形資產等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銀行存款等 ?

圈子
熱門帖子
  • 會計交流群
  • 會計考證交流群
  • 會計問題解答群
會計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