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墨香137
于2020-03-01 21:44 發(fā)布 ??4038次瀏覽
文老師
職稱: 中級職稱
2020-03-01 21:45
按年綜合所得,您還沒有超過36000,所以是按照3%來算的
墨香137 追問
2020-03-01 21:47
老師36000是什么指的6萬嗎?這兩種算法全年加起來,得出的數(shù)是不是一樣的?
2020-03-01 21:48
還有個稅用當月計提嗎?
文老師 解答
2020-03-01 21:49
您好,一個月3000,一年12各月,3%的稅率
2020-03-01 21:50
現(xiàn)在一個月不是5000嗎
2020-03-01 21:51
超過5000以后的3000,就是超過5000后3000以內的
2020-03-01 21:52
我剛才寫的那兩種,最后交的個稅一樣嗎?個稅還要計提嗎?
2020-03-01 21:55
老師,計提社保 和個稅的麻煩您給我講講吧,已經被繞暈。
2020-03-01 21:58
您好,全年交下來,是一樣的,我算的是現(xiàn)在少交以后補交的
2020-03-01 22:05
您再給講講社保和個稅計提分錄吧,下午看了之前答疑的,已經被繞暈。
2020-03-01 22:09
1、計提工資、社保和公積金時:借:各種費用一工資一社保( 公司負擔)公積金(公司負擔)貸:應付職工薪酬--工資一社保(公司負擔)一公積金(公司負擔)2、支付員工工資:借:應付職工薪酬工資貸:銀行存款其他應付款或其他應收款一社保 (個人負擔)一公積金 (個人負擔)應交稅費應交個人所得稅3、支付社保、公積金及個稅:借:應付職工薪酬-社保(公司負擔)一公積金(公司負擔)其他應付款或其他應收款一社保 (個人負擔)一公積金 (個人負擔)應交稅費一應交個人所得稅貸:銀行存款
2020-03-01 22:19
老師,您回答的太知道我心中的疑惑了,就是計提,到底是加不加個人的,給繞暈的!還有個人負擔的部分是用其他應付款還是其他應收款?
2020-03-01 22:21
您寫的是應收或應付
2020-03-01 22:24
計提這需要計提單位承擔的部分
2020-03-01 22:25
不需要提現(xiàn)個人的部分,個人的是繳納的時候一起繳納對,然后還有發(fā)工資的時候扣下來就可以了
2020-03-01 22:26
其他應付款或其他應收款一社保 (個人負擔)
這一部分用其他應付款還是其他應收款?
2020-03-01 22:40
都可以的,是先扣職工的工資,然后再去交社保的話,那就用其他應付款,如果您是先去交社保,然后再扣職工工資的話,就應該用其他應收款,具體根據你們的實際情況來選擇使用
微信里點“發(fā)現(xiàn)”,掃一下
二維碼便可將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請教老師,自然人個稅最新稅率表請給出?
答: 你好,請看下面的附表
老師1月份月薪1.5萬按稅率表個稅是(15000-5000)*10%-210=790 那為什么自然人客戶端算的是(15000-5000)*3%=300?
答: 按年綜合所得,您還沒有超過36000,所以是按照3%來算的
我是一名會計,想問一下考個網絡學歷有用嗎?
答: 眾所周知會計人如果要往上發(fā)展,是要不斷考證的
自然人開票不超5000要交個稅嗎
答: 學員你好, 需要的。自然人開票不是工資薪金,看是什么應稅行為,需要交個稅的
請問自然人個稅扣繳客戶端可以報其他單位的嗎?怎么弄?
討論
老師,請幫忙提供上海自然人個稅扣繳端的安裝包,謝謝!
自然人客戶端可以測算下月要扣的個稅嗎
現(xiàn)在報的自然人個稅是老版本嗎?
自然人個稅扣繳客戶端登不了
文老師 | 官方答疑老師
職稱:中級職稱
★ 4.97 解題: 73840 個
應網絡實名制要求,完成實名認證后才可以發(fā)表文章視頻等內容,以保護賬號安全。 (點擊去認證)
墨香137 追問
2020-03-01 21:47
墨香137 追問
2020-03-01 21:48
文老師 解答
2020-03-01 21:49
墨香137 追問
2020-03-01 21:50
文老師 解答
2020-03-01 21:51
墨香137 追問
2020-03-01 21:52
墨香137 追問
2020-03-01 21:55
文老師 解答
2020-03-01 21:58
墨香137 追問
2020-03-01 22:05
文老師 解答
2020-03-01 22:09
墨香137 追問
2020-03-01 22:19
墨香137 追問
2020-03-01 22:21
文老師 解答
2020-03-01 22:24
文老師 解答
2020-03-01 22:24
文老師 解答
2020-03-01 22:25
墨香137 追問
2020-03-01 22:26
墨香137 追問
2020-03-01 22:26
文老師 解答
2020-03-01 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