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如何控制工業(yè)企業(yè)存貨

2017-04-28 16:39 來源:網(wǎng)友分享
1244
企業(yè)庫存控制是每個企業(yè)都十分關注的一個問題。那么如何進行控制。由于這兩大部分在企業(yè)的庫存中占了大部分,也是庫存控制的重點。

原材料與產成品庫存其是一個相關聯(lián)的部分。因為原材料是因為由于企業(yè)要生產產品才會購進材料。如果沒有產品需求材料是不會購進(當然策略性備庫存情況除外)。

對于這個問題,其實是從源頭談起。大家都知道,每個公司都是以銷售部為龍頭,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多數(shù)是訂單式生產。庫存式生產的企業(yè)已很少,為什么大家都是訂單式生產,還會產生庫存不合理升高的情況呢。那么庫存的高低的評判標準又是怎樣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理一下思路??匆幌缕髽I(yè)中運轉的流程是怎樣的。

一般企業(yè)的運作流程大概會是這樣,銷售部提出銷售計劃,生產部進行材料采購申請。采購部進行材料采購,原材料采購回來后檢驗、入倉,生產部領用材料進行生產,生產完工后產品入庫,銷售通知儲運部門發(fā)貨到客戶。這個流程是沒有多大問題,問題關鍵在流程中各環(huán)節(jié)執(zhí)行時間上,不同的企業(yè)控制的時間不同,從而庫存的控制效果也會存在不同。

首先銷售部要在每月提供銷售計劃方面要盡量接近實際,當然這個準確性方面,能做到80%就已經(jīng)非常不錯的了。但現(xiàn)在不少中小型企業(yè)這方面做的可能非常不好,準確性可能僅有60%左右,甚者可能還用更低的,如果銷售部人員流動較快,對客戶熟知度不強,可能列糟。面對這個情況,就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問題出現(xiàn)。由于銷售部的銷售計劃不準,從而導致材料采購計劃不準,影響財務的資金安排,由于材料計劃不準,也相反會影響到生產,要么有單,但無料,要么有單,但料不齊。另一方面,也會增加存貨庫存時間及成本。這些問題,也會反過來影響到銷售,貨出不來,或不及時,財務資金回籠放慢。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

那么如何解決這種問題呢,現(xiàn)從我工作過的公司的做法,提一下幾點建議以供大家參考。

第一:首先要分析下,你所在公司庫存的情況如何?可能大家會問,我可以分析一下,我公司的庫存結構?,F(xiàn)在庫存到底高了還是低了,我只能與歷史月份進行比較一下。如果是這樣,首先,我并不贊同這樣做,由于企業(yè)每月的訂單量不同,備貨政策不同,庫存高低會不同程度的波動,有時甚至還會很大,這正是我們財務在每月進行財務分析時,需要理性指出的。不能就賬面而賬面分析問題。我們要找到庫存高低的衡量標準。那么這里就要涉及到一個庫存量的問題。由于企業(yè)的動作開始于銷售部接到訂單,那么銷售部的計劃對庫存量的設置就有很大關系,雖然現(xiàn)代企業(yè)是訂單式生產,但企業(yè)中還是不可避免的要備置一部分庫存(對于大多數(shù)民營企業(yè)來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到的安全庫存量,這個安全庫存量的制定,說說容易,大真正操作起來,就不那么容易做到了。因為這與銷售部的計劃的準確性有限大關系,如果計劃信息不準,極易造成呆滯庫存。企業(yè)在制定安全庫存量時,要考慮的信息可能會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雖然財務管理上有類似計算公式,但我們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第二:所售產品的客戶集中度如何。如果某類產品的客戶比較集中,還要分析公司與客戶目前的合作情況如何,所進產品是否有可能調整。如某些行業(yè),由于成本壓力,配方進行調整。這時產品所備庫存型號就要及時進行調整。另外如果某類產品的客戶集中度不是很高,那么就要考慮各小客戶的進貨量、進貨周期如何。是否相對穩(wěn)定,再決定設置的安全庫存量。如果某類產僅為單一客戶需求,但此客進貨量較少,周期較長,那么這種客戶就沒有必須設置安全庫存。由于產品依賴此客戶程度較強,非此客戶其他客戶一般不接受些類產品。也就是專為此客戶開發(fā)的產品,如果備置庫存,就極可能造成呆滯物料,除非些客戶每次都打訂金。

第三:本司產品的存活趨勢如何,如果某些產品由于成本壓力,雖然有在客戶使用,但公司正的此方面攻關,很快就要替代。那么這時在制定安全存時就要考慮進這方面因素。

第四:要考慮業(yè)務人員的對產品的熟悉情況,提供信息的準確程度如何。

第五:安全庫存量信息要及時更新,比如一個月更新一次。但同時我們要注意到一些特殊情況,比如,某類產品在當月出現(xiàn)的質量問題,那么安全庫存的備置就要考慮了。現(xiàn)比如新開的產品,如果不是太穩(wěn)定的,一般不要急于設置安全庫存。等等,由于企業(yè)生產產品不同,客戶群不同,考慮的因素,可能還有其他方面。


還沒有符合您的答案?立即在線咨詢老師 免費咨詢老師
相關問題
圈子
  • 會計交流群
  • 會計考證交流群
  • 會計問題解答群
會計學堂